王叔和(201~280年),名熙,高平(今山东省微山县)人。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、医书编纂家。曾任太医令,对脉学有较深研究,曾撰《脉经》十卷,列述24种脉象,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。他十分重视针灸治疗,首次系统记述了脏腑俞、募穴的名称、位置和应用。
王叔和幼年时代家境贫寒,严酷的生活现实,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,谦虚沉静的性格。他特别喜爱医学,读了不少古代医学典籍,并逐渐学会了诊脉治病的医术。在开始行医的时候,由于家里贫穷,衣衫破旧,食宿无着,人们常常瞧不起他。由于他对脉学很有研究,慢慢也治好了许多疑难病人,请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,名声也越来越大。王叔和32岁那年他被选为魏国少府的太医令。魏国少府中藏有大量著名医典和医书,存有许多历代的经验良方。王叔和利用当太医令这个有利条件,阅读了大量的医药著作,为日后取得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