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宗海(1846~1897年),字容川,四川彭县人。光绪十五年(1889)进士,精医学,著有《中西汇通医书五种》等,是汇通中西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。
唐宗海先攻儒学,为诸生时在四川已经颇有名气。光绪年间举进士,他觉得官场腐败至极,为官一任,不如汤药救人更切实际。中年之后转而研究医学,主张兼取众家之长“好古而不迷信古人,博学而能取长舍短”。同治十二年(1873),唐宗海因父患血证多方求治无效后,开始潜心探索血证,经过11年时间写成《血证论》,集血证诊治之大成,创止、消、宁、补之要法,“实事实理,有凭有验”,可谓精辟独到,至今仍为临床医家诊治血证所遵循。此书一出“名闻三蜀”。光绪十一年(1885),唐宗海39岁时中举,其后游学江南,医术扬名于沪,每有疑证问者,辄应如响,人俱惊为神奇。光绪十四年(1888),中三甲进士,授礼部主事,奉旨赴京后医名大噪,誉满京华。后寓沪上,当西学东进时,他认识到西医、中医各有所长,力主汇通中西,厘正医道。便以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为基础,吸取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知识,撰成《中西汇通医经精义》二卷,光绪十八年(1892)刊印出版,成为中国医学“中西汇通”先驱者。游学广东时,《本草问答》和《金匮要略浅注补正》二书相继问世。光绪二十年(1894),《伤寒论浅注补正》刊行。以上四书,加上《血证论》,辑成《中西汇通医书五种》刊出,行销国内外。